踏上幸福路 小岗再腾飞
峥嵘岁月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多年前,发轫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大包干纪念馆内的一尊雕塑,再现了当年的一幕:一间破旧茅草屋内,18户村民聚在一起,他们有的眉头紧锁,有的沉着冷静,在一张事先拟好的契约上按下红手印。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主持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小岗村大包干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
从大包干纪念馆到签下契约的18名大包干带头人,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历程。
1978年12月的一个冬夜,在一间破旧茅草屋内,小岗村人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毅然做出决定——包干到户。年近八旬的“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至今还记得,契约签订当晚,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都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再往后,每天天不亮,家家户户就下地干活了,不用操一户的心。
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至1970年产量的总和,一举结束20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我老家是小溪河的,多年来一直参与小岗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见证了小岗村从土路到狭窄的水泥路,再到村内四通八达、村外顺畅通向高速公路、高铁、码头的变化。”有着20年党龄的凤阳县交通运输局小岗村片区道路建设负责人陈勋铭感叹。
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腾飞,很多知名企业落户小岗村,合作社、家庭农场、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在大刀阔斧改革的路上,小岗村迎来了新春天。
大刀阔斧改革 余粮卖出村庄
在最早实行“双包”生产责任制的凤阳县,1980年粮食总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79年又增长14.2%,许多生产队和农户实现了“一季翻身”“一年翻身”。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有着30多年党龄的小岗村村民杨文华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当年,大伙儿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其次要解决的就是多余粮食的出售问题。“当时都是土路,要靠肩挑和牲口拉板车运送化肥等生产生活物资。”杨文华说。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开后,农民手里也有多余的粮食和钱了,‘要想富,先修路’这是祖宗留下的经验,村里就凑钱将泥土路拓宽垫平,出行方便了一些。”当年摁下十八个红手印之一的严宏昌说。
在改革的过程中,小岗人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交通先行,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凝聚新动能。凤阳县交通运输局工程股负责人刘家好介绍,目前合青高铁、京沪铁路、宁洛高速公路、345国道依小岗村而过,改革大道、小岗村旅游环路、小岗村友谊大道、创业大道等村内道路已全面贯通,“高速公路贯通、国省县道相连、村道互通、内通外联”的路网格局逐步形成。
如今的凤阳县,铁路、公路、航运四通八达,合徐、宁洛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铁、京福高铁穿境而过,蚌埠高铁南站距离县城16公里,长约52.5公里的淮河航道流经县境北侧,过境高速公路达到4条共114.77公里,全县实现了农村公路“组组通”。
改革不停顿 好日子就在脚下
商业街古朴美观,大包干纪念馆新馆气势恢宏,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简洁大方……近年来,小岗村高举“大包干”精神旗帜,奋力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蹚出新路。
“小岗村变化太大了,一年一个样。”在合肥从事车辆救援的韩平对小岗村印象颇深,“就交通而言,以前来村里走101省道,晚上必须住一宿。现在,一条宽阔的高速公路连接线直通小岗村,当天就能返回。”
村里人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现在到处都是宽敞的水泥路、沥青路,公交车从县城直达村里,再不用走泥土路了。我们这里虽然是农村,但是和城里也没什么区别,感谢共产党。”村里的老人殷又利有感而发。
2020年,凤阳县境内交通网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45公里,基本形成了“干支相连、区域成网”的“丰”字形网络格局,有效拉动了县域经济增长。全县已开通县内客运班线17条、城市公交线路30条,15个乡镇、198个建制村全通客车,全面建成“县与镇、镇与镇、镇与村”三级公交客运网和综合物流体系,开创了“四好农村路”新局面。
下一步,凤阳县将谋划宁洛高速公路小岗村、明巢高速公路小岗东2个高速公路出口建设,推动亳蚌滁宁城际铁路从小岗村经过并设站,开展小岗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朱元璋故里景区至312省道等7条35.9公里公路建设。小岗,这个让中国农民引以为豪的村庄,正蓄势待发,努力实现新一轮的跨越。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李小鹏主持召开部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