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雄安| 香港| 澳门| 台湾

北京冬奥村:让科技蕴含温度

日期:2022-01-12 21:56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冬奥进行时

  ◎本报记者 华 凌

  走进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只见以奥运五环旗帜为首,由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旗帜组成的队列,在冬日和煦的阳光下迎风招展。

  据介绍,北京冬奥村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运行区、广场区三大功能区域。赛时,预计接待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参加冰球、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和单板滑雪(大跳台)7个项目的1670名冬奥运动员及随队官员;冬残奥会期间,预计接待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参加残奥冰球、轮椅冰壶项目的534名冬残奥运动员及随队官员。

  “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公寓设计充分遵循‘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三大理念,本着对运动员和随队官员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坚持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为每一位居住者营造温暖的‘家’,打造冬奥健康家园。”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副处长宋嘉业表示。

  那么,如何从科技层面,提升北京冬奥村的人文关怀?

  “围绕居住服务生活需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建院)开发了冬奥村无障碍便捷智能管理平台及智能终端设备。居住者可通过手机App或面板实现客房灯具、空调、窗帘的智能控制。运动员及随行人员可用手机实时查看餐厅用餐情况,引导错峰就餐,节省等候时间。残疾人运动员可在村内进行无障碍路线导航,查看无障碍设施使用情况并进行预约。”1月11日,北京建院首席总建筑师、北京冬奥村总设计师邵韦平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据了解,在冬奥组委和中国残联的支持下,从2019年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启动“无障碍、智慧生活服务体系构建技术与示范”项目课题,其中子课题之一,即“冬残奥村无障碍便捷智能管理平台以及智能终端设备”,为冬残奥村等冬奥会相关运动场馆和服务设施进行体系化的策划和研发。

  据了解,北京冬奥村利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结合无障碍的理念和技术体系,以人为本,为无障碍需求人士提供便捷周到的生活服务体系。采用北京建院的“北京市建筑高能效与城市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信息化建筑设计与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大市级平台、多年的无障碍研究基础以及百余项工程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经验,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运维平台,并配合使用集成研发的多项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终端设备,满足无障碍需求人士的各类基本生活需求。

  如何将这一科研成果落地实施?北京建院数字工作部部长梁楠介绍说:“我们在北京冬(残)奥村项目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对各类资料进行梳理,先建立与物理现状一致的北京冬(残)奥村项目建筑信息模型,标识出无障碍需求人士需要使用的设施、设备的地理位置、信息参数以及实时状态等信息。利用智能化系统,将各类设备点位采集的信息挂载到平台上,为实际需求的实现提供数据基础。同时,智能运维管理平台采用了三维仿真模型进行空间展示,与文字反馈、平面图示意的展示形式相比,降低了识图定位难度,更方便人员精准定位、快速反应。”

  在工作人员的演示下,只见平台瞬间显示出整个冬奥村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坡道、盲道等无障碍设施信息,并对起点至各目的地之间、满足无障碍要求的路线进行最优计算,将结果推送给无障碍需求人士进行导航。目前,平台可提供中英文双语,便于各国运动员及随队官员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疫情防控需求、缓解人员聚集,提高运动员尤其是冬残奥期间运动员服务舒适度,北京建院还开发了公共空间人流分析功能,在不侵犯隐私的前提下,对运动员餐厅等人员集中的公共空间进行实时的人流量统计和分析,通过平台反馈给管理人员、运动员及随行官员,便于人流疏导,引导错峰用餐,减少等候时间。

  为提升紧急服务效率和品质,北京建院还研发了智能呼叫胸牌,以实现一键呼叫、通话及平台精准定位。为冬奥村内一线服务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实现网格化管理和无死角服务覆盖,达到人员定位可视化、三维化,进一步优化村内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

责任编辑:王健

上一篇:2021年湖南科技论坛在长沙举行

下一篇:安徽: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