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资已成为金融市场焦点
(图片来源:东方IC)
“金融服务业在经济碳减排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它行业影响广泛且深远。”7月27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共同撰写的报告《企业碳中和路径图——落实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路》显示,尽管金融业的排放强度相对较小,但所管理的资本对各行各业都至关重要。金融机构的融资机制可以对全球碳中和转型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可提供针对可再生能源项目、能源效率提升计划等碳减排项目的资助,并对不符合排放标 准或《巴黎协定》碳中和目标的项目实行融资限制。
“在经历了四十年高速经济增长之后,我国需要寻求更加协调、绿色和共享的新发展模式。”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院长贝多广认为,对于绿色金融、ESG(环境、社会、治理)投资、影响力投资、社会价值投资、可持续金融等类似概念,目前国内资产持有者、资产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媒体、学术界和其他组织等还尚未达成共识,尽管这些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它们倡导的理念一致,都强调投资应当兼顾财务目标之外的社会目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坚持这一理念的投资,财务目标可以带来超额收益。
边缘行进50年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7月27日,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483.3万吨,总成交额近2.5亿元。
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CAFI发布的《社会责任投资的实践与前景——从边缘到主流》(以下简称《社会责任投资报告》)显示,如果我国的碳排放量在2030年达到峰值100亿吨,距离2060年碳中和目标仅剩下30年的时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预计从现在起需要每年投资 3.75万亿至7.5万亿元。这需要各类市场主体和资金参与。
中国银行研究院汪惠青认为,全国统一碳现货市场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将为碳金融服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应积极加码碳金融布局。在碳交易结算方面,可以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不仅提供开户、结算、存管等碳金融基础服务,而且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充当做市商,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产品的合理定价,增强市场交易活力。此外,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出具保函为跨国、跨区域碳交易提供担保增信服务。在融资方面,积极创新碳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大力发展基于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热议,ESG投资已成为金融市场焦点。
ESG的概念最初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UNEP Finance Initiative)于2004年提出,为量化非财务风险设置了环境、社会、治理三层底线。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发布负责任投资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推动投资机构将ESG指标纳入投资决策。2007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首次提出影响力投资的概念。全球影响力投资网络(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GIIN)把影响力投资定义为,旨在产生正面、可测量的环境或社会影响以及财务回报的投资。
“ESG投资理念从1970年代开始崛起,”7月16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邱慈观在“新发展 可持续——2021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IFCII”上表示,经过50年发展,直到最近几年才真正地开始主流化。不熟悉ESG投资的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小众投资,在整体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不高,但实际在全球投资领域,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已成为主流投资之一。
《社会责任投资报告》援引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初,欧洲、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使用可持续投资策略的资产规模合计超过30万亿美元。日本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2014年到2020年增长了368 倍。美国可持续责任投资论坛(US SIF)数据显示,美国使用可持续投资策略的资产规模2020年初已经达到17.1万亿美元,在过去十年增长超过4倍,占美国本土专业管理资产的33%。
6月11日,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周亮在“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会上表示,截至2020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1.59万亿元,规模居世界首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3亿吨。绿色保险保障功能不断提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覆盖重金属、石化、医药废弃物等20余个高环境风险行业。
中国探索如火如荼
“从生态体系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社会责任投资和实践尚处在边缘状态。”《社会责任投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社会责任投资中主要充当了市场参与者的角色,政府和监管部门作为市场监管者的政策尚未发展成熟,作为市场促进者还存在较多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及市场机构正快速探索和实践ESG投资。
7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表示,碳市场本质上是金融市场,负责进行资金期限转换和风险管理。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会在具有中国特色绿色金融发展道路上持续探索,既重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要注意培育自下而上的市场主体、自觉意识。一是政策措施与机制建设多措并举,培育ESG投资人。二是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与国际标准对接。三是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四是加强市场生态建设,发挥好中间机构的桥梁作用。
同一日,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2021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称:“资管行业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对社会责任投资的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塑造和完善ESG投资体系,推动建立更明确定义标准,构建相关数据收集和统计框架。完善ESG评估方法,推动企业建立ESG的信息披露机制,全面提高社会责任投资的成效,在实现财务回报投资目标外,兼具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层目标。”
同一日,中国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马险峰在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上表示,要研究建立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ESG指标体系,研究制定上市公司ST信息披露指引,要引导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职业发布相关环境,社会责任和治理报告或者单独报告。
“要引导资本市场的证券投资机构积极践行ESG投资。”据马险峰透露,截至今年7月20日,我国有65家资产管理者、管理者所有者、服务提供商已成为负责任投资倡议组织(PRI)签署方,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1.5万亿美元左右,这些机构承诺的将履行PRI的6项负责任投资原则,积极探索ESG因素与公司业务的这个深度融合。
“我国ESG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月秋在上述论坛中表示,我国监管体系在2016年便构建了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基金业协会先后发布中国上市公司ESG研究报告和绿色投资指引。至2020年底,我国绿色贷款余额11.95万亿元,构建泛ESG指数50余个。一批本土化ESG评级机构涌现,评级方法更为适合我国国情。科技开始赋能和助力ESG评级。“十四五”期间,中国ESG有望实现评级更加完善、投资持续增长和披露质量提升。评级体系进一步实现国际标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ESG投资队伍壮大,ESG产品体系丰富。强制性披露全面铺开,披露更加标准化和定量化,信息披露质量提升。进而形成监管引导、披露体系支撑、投资人带动的良好ESG投资生态。
投资回报率
ESG投资理念既追求财务回报,又兼顾投资的社会与环境效益,是否会对降低财务回报率?
《社会责任投资报告》显示,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投资者将企业的非财务指标 纳入投资决策,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力图把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 过程中造成的“外部性”内部化,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社会与环境问题。不仅如此,来自德国的三位市场实践者和学者共同发表的一项汇集了2200项实证研究数据的综合性研究表明,社会责任投资是可以带来超额收益的。
China SIF理事长、商道融绿董事长、UNEP FI中国顾问郭沛源在《宜信私募股权母基金社会影响力评估报告》中写道,影响力投资通常更多聚焦在一级市场,即私募股权投资领域;ESG则多聚焦在二级市场,最早应用在股票投资,如今也逐步延伸到债券投资。相对来说,二级市场的数据较易公开获得,因此关于ESG与财务回报的关系研究较多。引用较多的是 2015年汉堡大学对2200多项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90%的研究结果表明ESG和财务回报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或不相关,负相关仅10%。
国外的投资回报率数据是否能反映国内的ESG投资?
“2020年ESG基金产品表现优异,取得了超越基金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回报。”平安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纯ESG基金年化收益率达47.07%,环境主题70.02%,公司治理主题47.91%,泛ESG概念56.4%,各主题ESG基金均取得了超越股票型基金市场平均水平42.22%的年化收益。ESG基金近三年的平均收益情况与市场持平,主要得益于环境主题类基金的中长期表现较好。纯ESG基金的成立以来收益情况的幅度超越市场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多数纯ESG基金成立时间较短,受行情影响较大。
“一个健康的金融是与社会经济有机联系、共性共融的,对于铸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高效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金融就是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与和谐发展。”7月16日,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在“新发展 可持续——2021中国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上表示,“金融的目标是创造财富,但不是唯一的效益最大化。作为长期利益的思考,又必须承担新的金融理念。这样的企业能够预期和管理目前及未来经济环境、就业机会和风险,最终创造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实际上,中国的银行家对ESG有着更为深远的期待。
“ESG将成为新时期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理念,加快新能源体系下的人民币碳金融市场建设,并以此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正当其时。”7月24日,交通银行行长刘珺在“2021国际货币论坛”上表示,ESG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新载体。
责任编辑: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