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生态治理 绿色逆袭
日期:2025-10-19 16:11 来源:安徽日报
金秋十月,位于长江东岸的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观江平台上,记者看到,杨树林郁郁葱葱,江水清澈见底,鱼群悠然游弋,构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过去遍布钢铁厂、化工厂和码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这里的常态。”亲历薛家洼蝶变的马鞍山市花山区住建交运局负责人陶小庆感慨道。这片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曾经渔船最密集的区域,因长期缺乏系统治理,一度面临严重水体污染。


位于长江之滨的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在夕阳的映照下,勾勒出一幅“江天一色”的生态长卷。(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王文生 本报通讯员 刘斌 摄
转机始于2019年。马鞍山市以薛家洼为突破口,打响了长江东岸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关停散乱污企业、拆除非法码头、修复岸线生态……一系列扎实举措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实现了从工业岸线向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华丽转身。如今,这里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亲近自然的首选之地。
漫步生态园,陶小庆指着远处一片保育林介绍:“这片保育林为长江生态构建了一道绿色屏障。我们尽可能保持生态恢复区的原状,并在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应绿尽绿。”经过系统实施岸堤修复、植树复绿、固废清理等工程,薛家洼已然蝶变为兼具生态涵养与休闲观光功能的“城市绿肺”。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时强调,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五年来,安徽牢记殷殷嘱托,持续推进生态系统治理修复,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样板。
马鞍山的实践尤为典型。该市创新采用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防洪治理、景观提升“五合一”治理模式,以薛家洼为起点辐射整个长江东岸。全市累计拆除非法码头158家,整治散乱污企业756家,率先完成长江流域禁捕退捕,1.1万名渔民转产上岸。
该市同步推进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对沿江企业开展拉网式排查,通过“退建还林”修复生态空间。在长江干堤及洲岛区域建设百米宽林带,在临水侧营建防浪林带,对现有林地进行精准补绿,共同构筑起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
值得一提的是,马鞍山携手南京、镇江跨区域协同立法保护长江江豚,开创了单一物种跨省协同立法的先河,并同步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凝聚起全流域生态保护的合力。
生态修复的成效正在显现。2025年以来,长江干流安徽段出境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长江马鞍山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安徽段土著鱼类恢复至78种,长江刀鱼种群数量回升至禁渔前的4倍,“微笑天使”江豚的频频现身,成为长江生态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
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岸线,如今正以“绿”为底,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图景。
责任编辑:王健
上一篇:南昌市青云谱区小积分兑出大文明!“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结硕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