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雄安| 香港| 澳门| 台湾

“敲头场”

日期:2024-03-19 21:29 来源:中国新媒体信息网

  农村大队里的文艺宣传队,是全国解放以后建立起来的,比较普遍,差不多是一个大队就有一个。刚开始,文宣队是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宣传政策,演演小戏,如演《半夜鸡叫》、《夫妻识字》等。后来,动作不断的大起来,戏越演越大,也不管是湖剧、沪剧或越剧,总之,你怎么写,我就怎么演,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国家的戏台上以“样板戏”当家,大队的文艺宣传队也都演起了样板戏,最叫我佩服的是居然做到了附近的几个大队不重复!
  
  前几天,与现年八十多岁的老人聊起他们那代人曾经演过的样板戏,他不禁激动起来,说他们曾演过京剧《沙家浜》、《红灯记》等等,那时因为文艺生活太枯燥,看戏的人很多,戏场“像个戏场”,非常热闹。戏中内容除了有些地方有点“粗糙”外,放在现在也几乎挑不出毛病来。他还特别赞扬起当时“敲头场”的那批人,说这批“老鲜蟹”(“兴趣很浓”的意思)敲头场常忘了吃饭,正是有他们的这一股拼命的劲头,带动了整个宣传队队员的热情。
  
  所谓敲头场,也叫“敲台场”、“闹场”,是大戏开演前,在戏场附近的地方敲击锣鼓的一种活动。其主要是起广告的作用,与今天马戏团小丑在正式演出前到街上走一走相同,是招徕观众的一种形式。过去,演戏多在乡村,一些偏远的小村坊,如果没有锣鼓声,那里的百姓可能真不知道有演戏这回事。我们大队演戏在后浜兜的庙里,这个地方处于在全大队的中间,敲头场又在石桥上,周边空旷、声音传得远,简直是得天独厚。
  
  敲头场,原本是从绍兴人那里学来的,绍兴人很看重这件事,绍兴戏的头场当时还分文头场、武头场两种。不过,我小时候听过的头场与庙里的菩萨巡游时,人们所敲的调子(节奏)差不多。响器主要有鼓、锣、铙、镲、嘀答板等,嘀答板起指挥的作用,何时开始、何时结束,都由它说了算。常常是滴答板“嘀、嘀”一响,其他响器就“咚咚锵、咚咚锵”的跟了上去。敲头场的人虽然会变化,但野鸡胜庆、遗生阿大、羊鼻头贵祥、翘脚孟连方等几位是不会缺席的。他们由于种种原因不参加台上的演出,却很努力,早去晚归,为宣传队还做些拉幕、整理服装等工作。
  
  对我来说,野鸡胜庆是这些人里头辈分最高的一位长者,他是我父亲的舅舅,我叫他“舅公”。舅公是全国解放后,我大队的第一批中共党员之一,大队成立文宣队之初,他是负责人。他工作很积极,性子也很急,总是第一个到场。把各种响器一一放置好后,他就拿起铜锣,沿着庙的水廊上南落北的先独自敲起来。而翘脚孟连方除了参加敲头场,还负责拉幕,别看他的一只脚因患小儿麻痹症残疾了,他拉幕的速度比正常人还快!原来,孟连方拉幕是靠一只脚跳跃的,其跳来跳去,像极了澳洲的袋鼠。
  
  听到头场响起,小朋友们就熬不住了,不顾家里大人们的反对,一个劲的往戏场跑。有点神经质的,如冬明她奶奶就紧张得要找马桶小便……
  
  我的童年,信息是闭塞的,但生活极其丰富,听宣传队敲头场是其中的一项。(朱剑平)

责任编辑:王健

上一篇:民俗里的湖州1丨端 汤

下一篇:没有了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