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
日期:2024-03-05 15:49 来源:中国新媒体信息网
这些年,发展快变化大,有一种跟不上趟的焦虑。先民们以姓聚居的村坊许多已经消失,方言也在成为过去,贺知章当年曾自豪的说“乡音无改鬓毛衰”,可是,我们以后的“乡音”说给谁听呢?
湖州方言是最接地气的,过去的酒都用粮食来酿造,根本没有“勾兑”的说法,于是,湖州人称“米酒”为“白酒”,而现在市面上流通的白酒,则称之为“烧酒”。“糯米汏(酿造)白酒,裸稷(高粱)煎烧酒”,简直成了金科玉律,代代相传。
元人蒲道源在《新曲米酒歌》里写道:“碓舂糠秕光如雪,汲泉淅米令清洁。炊糜糁曲同糅和,元气絪缊未分裂。瓮中小沸微有声,鱼沫吐尽秋江清。脱巾且漉仍且饮,陶然自觉春风生。”这首诗描写的就是乡下人欢天喜地酿米酒、喝米酒的整个过程。
进入冬天,田、地上的活儿基本结束,村上的人们开始挨家排户的酿造米酒,准备过年了。酿酒,一为家里平时爱酒又舍不得花钱买酒的“酒虫”解解馋,二为来年新春招待客人。如果冬天有酒席要办,就多酿一些。
酿酒主要有浸米、蒸饭、掺药、发酵等几个环节。米是糙米,就是带点砻糠的那种,在机埠碾米只碾一遍就行,碾干净了反而不利发酵。但浸米一定要浸透,冬日江南温度一般为摄氏零度上下,大概需要浸泡3天时间。然后是上蒸蒸饭,刚蒸好的米饭很烫,会使酒药“烫坏”(失效),必须先摊在较大的容器里凉一会。当米饭温度在30多度(不烫手)时,就可以掺进酒药,翻拌均匀。酒药按100斤米加半斤药为好,有些人家自己用麸皮等制成酒曲,那个量应大一些。一切弄好后,就把米饭放在酒缸里,中间挖一个潭,用作贮酒。严密封住酒缸后,过三天左右就可以启封。如果发酵成功,封盖一打开,则香气扑鼻,糯米饭由于酒药的作用开始变轻、变甜了,潭里也积满了酒水。这时,尝一尝米饭、酒水,会满嘴香甜。
酿酒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酒缸里加水,水还是温吞水,即水烧开后冷却到30多度,以不烫手为准。水的多与少,直接关系到酒的浓淡,所以格外受到农户重视。一般按米水比1:1的比例加注,即所谓的“对兑”为佳,按这个比例加水,酒浓,且酒的劲头较大。有些人家,喝酒人酒量一般,可按1:1.5左右的比例加注凉水,但最好不要超过了1:2的比例,因为这样的米酒缺乏酒的味道。二十多天后,“酒虫”们就可打开酒缸,虑去酒糟,开始享用自己酿的美酒了。
酿米酒虽然不像煎烧酒那样复杂,一定要请“客师”在一旁指导,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要多请村里的内行人指点。比如,在酒缸里放下待发酵的饭的头两天,要请人听听缸里“汩汩”的声音,判断一下发酵是否成功,等等。
据说,米酒有上千年的酿造历史,唐宋时被作为贡品走入朝廷,它以甜香、温和而风靡一时。
过去,私人酿酒要交税,村上有一户汤姓人家,为此还闹出了笑话。按规定,一户酿一缸米酒不需交税,老汤家有四位喝酒人,酒量又大,酿造一缸肯定不够,每年冬天,老汤便偷偷摸摸的多酿几缸。有一年,税务所派人来一户一户查看,老汤的小儿子才四、五岁,十分天真,他领着税务所的人员楼上楼下的,一共找到了四口酒缸,结果老汤就受到了处罚。
在特殊年代,村里还有一户家庭成分较高者,因他的米酒后劲大,喝完后就醉倒了。结果被扣上“对现实不满”的帽子,在全大队社员大会上,被拉上台遭到批判……
小的时候,像这种近乎黑色幽默的米酒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朱剑平)
责任编辑:王健
上一篇:镬糍
下一篇:民俗里的湖州1丨端 汤